75年交通巨变|扬帆远航,海途无垠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航运,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航运,离不开“港”。

山东半岛,35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上,26个大大小小港口次第排开。

一台台高耸的桥吊舒展长臂,精准地从岸边货轮上抓取一个个集装箱,无人驾驶卡车往来穿梭,将集装箱运往相应堆场……1982年才开工建设的日照港,已是全球“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

8月22日,在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码头,轮船在停泊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200多个港口泊位,以通用件杂货码头泊位为主。港口装卸主要依靠人挑肩扛,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仅1000万吨。

70多年来,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8.35亿吨。全球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八席和七席。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有21座,自动化的干散货码头有28座,已建及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位居世界首位。

这是2024年8月6日拍摄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1961年4月28日,新中国第一艘悬挂五星红旗的远洋船拉响了向远洋事业进军的第一声汽笛,开始了它的处女航。

新中国船舶制造事业也开始了新的拓荒。

5月26日拍摄的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大型邮轮代表一个国家装备建造能力和综合科技水平。“爱达·魔都号”的诞生,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具备大型邮轮设计建造能力的国家。至此,我国成功摘取世界造船业三颗“皇冠上的明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

如今,作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中国向各国提供各式船舶。2023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一半。

在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拍摄的正在建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2024年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航运,离不开服务与保障。

在天津,随着航运服务要素不断集聚,航运产业生态体系日益完善。2023年,天津新注册的航运服务类企业超过1000家,同比增长13.5%。

截至2022年底,我国海运船队运力规模达3.7亿载重吨,较十年前增长一倍,规模跃居世界第二。

8月24日,“康琦嘉鸿”轮行驶在天津港航道内(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2023年中国航海日公告》显示,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约95%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量通过海运完成,海运航线和服务网络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港口规模、船员数量、造船产量、海运船队规模等位居世界前列。

这是2024年6月20日拍摄的山东潍坊港码头上屹立的风机(无人机照片)。潍坊港区的碳排放量基本为零,所产的电还能上电网,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新华社发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持续提升的运能运力、接连开通的全新航线、不断刷新的装卸纪录,印证着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记者:吴炜玲、赵世芸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914/3080746132444506a1938bce5b3b08dd/c.html

编辑:马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