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汽车市场这片沃土上,每一个品牌的诞生都仿佛是栽下了一颗充满着希望的种子,其背后承担着车企对于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以及壮志雄心。
然而有句话叫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任何的豪情壮志在现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梦醒时刻,一些新品牌不得不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还能在这个残酷的市场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iCAR确实到了该考虑这一问题的时间了。
作为奇瑞汽车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一次新尝试,含着金钥匙出生的iCAR于2023年年底横空出世,该品牌首款车型iCAR 03(配置|询价)在今年3月份正式开卖,当月销量数据仅为3602台,随后月销量数据稳定在4000台以上,但一直未突破5000台,1~9月份累计销量30991台。就这份成绩单而已,iCAR显然是失败的,还记得iCAR品牌事业部总经理章玉红曾放出豪言,预测iCAR 03在今年4月份就能突破8000台销量,结果也只不过是堪堪完成了一半,惨遭无情打脸。面对当前的困境,iCAR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就品牌本身而言,iCAR所具备的先天条件足以让任何新势力车企眼红。作为奇瑞这一大厂的二代,iCAR不必受多年造车周期的影响,奇瑞拥有非常完备的组织体系,同时在研发投入及研发体系,包括供应链体系,生产、制造、质保体系等方面都非常成熟。这为iCAR品牌在产品研发、产品品质及制造工艺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官方介绍,奇瑞目前已经为iCAR赋能了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大卓智驾,银河生态5个核心技术,涉及造车平台,动力总成,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而且在未来5年还计划投入1,000亿元用于研发新技术。奇瑞掌门人尹同跃甚至直言:iCAR要什么,集团就给什么,投入没有上限。这样财大气粗的发言,也确实是够豪横。
要资金有资金,要技术有技术,iCAR想要成功貌似是轻而易举,然而具备顶级先天条件的iCAR在第一步上便出现了问题。iCAR将自己定义为“成为年轻生活方式标签品牌”,看起来确实是够抽象,说直白点就是主打创新、时尚和科技,所面向的是年轻消费者。可能是为了契合年轻人爱玩的特点,iCAR在首款车型上选择以新能源轻越野作为切入点,所谓的新能源方盒子iCAR 03系列将起售价定为10.98万元,而从市场表现来看,该一品牌首作谈不上有多成功。
车叔认为,iCAR 03系列的失败是注定的。虽然近段时间新能源轻越野成为潮流,但说到底这依旧是一个小众市场,想选择这类大玩具的小年轻囊中羞涩,有能力入手的年轻家庭用户是注重个性,但他们更加注重的是性价比和实用性,iCAR 03系列在对比同价位车型时,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很多理性的消费者因此而被劝退。更加糟糕的是,如今新能源轻越野这股风已经渐渐弱了下去,iCAR 03系列所能达到的上限只会越来越低,如果iCAR还继续走这条小众路线,恐怕是很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次,作为一家新生品牌iCAR在品牌传播及用户体验方面也是欠缺火候,整个市场对于该品牌的感知度远远不够。目前来看,iCAR的很多店面依旧是依靠于奇瑞现有的销售网络,虽然这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奇瑞集团资源,但是不利于强化品牌自身的形象。此外,由于管理层对于iCAR的预期销量过于乐观,也导致了iCAR 03系列出现了库存积压的情况,其批发销量相比终端销量每个月基本都多2000~3000台左右。这种现象给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同时也反映出了iCAR品牌在市场预测及供需平衡方面的严重不足。
车叔总结
总的来看,iCAR当前的处境不容乐观,它所切入的细分领域过于小众,未来的增量极为有限。诚然该品牌以年轻人为天下的路线并没有错,但是现实原因却只能让其归于小众市场,无法像奇瑞的瑞虎系列那样,在成为销量担当的同时,顺便成为部分人的大玩具。目前iCAR急需时间来调整相关策略,可是时间对于它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在如今这个竞争加剧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机会是稍纵即逝的,一步慢,步步慢,如果即将在今年年底上市的iCAR V23不能打开局面,那么该品牌的命运基本上已经注定。
https://k.sina.com.cn/article_5633622886_14fca4366027010170.html?from=auto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企报业网(ZQBY.NET),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企报业网(ZQBY.NET)”。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企报业网(ZQBY.NET)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均为中企报业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企报业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