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湘”村|育秧“科技范” 绘就“智慧”春耕景

央广网长沙3月24日消息(记者黄珂岚 杨清)田野春潮涌,春耕正当时。眼下,正是早稻育秧关键时期,记者走进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创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创联联合社”)智能化集中育秧示范基地,只见一盘盘制作好的秧盘在传送带上有序传输,智能恒温育秧大棚内绿意盎然,农民忙碌的身影穿梭,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工人将育秧盘送至智能温控大棚(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智慧育秧绘“丰”景

作为长沙首家智能化集中育秧工厂,创联联合社通过高度自动化水稻育秧技术,把“田地”搬到了“厂房”,助力周边农户春耕春播。

在育秧厂房里,一条水稻育秧自动化流水线“火力全开”。浸种、起水、催秧……工人们将经过提前浸泡长达48小时的种子、营养丰富的有机质土投入自动化设备内流水式装盘。再经带式输送机送至智能温控大棚,工人整齐摆放在大棚内,等待其破土而出,追赶好春光。

“以前我们每家一条生产线各自育秧,每条生产线需要10个工人,一天最多育秧2000盘。现在育秧工场的生产线,3人一天可以育苗10000盘以上。相比传统育秧,能提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创联联合社理事长谭新龙告诉记者。

智能育秧工厂集中育苗大幅提高了秧苗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智能育秧工厂集中育苗,不但节约了育秧成本,也大幅提高了秧苗的成活率和出芽率,保证了秧苗品质,25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育秧周期。“今年以来,厂里已接到了18000亩的秧苗订单。”谭新龙说。

创联联合社共有40个智能温控连栋育秧大棚,采用先进的场地工厂化育秧技术,可实现多批次机械化、规模化、市场化育秧,能满足约3万亩农田的用秧需求。

创联联合社智能化集中育秧示范基地(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新农人玩出“新花样”

2012年,谭新龙响应镇上、村里治理抛荒田的号召,回到家乡种植水稻,开启了机械化规模种田的致富路。“从开始的小打小闹到现在做成了一些规模,我感受到农业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加持。”谭新龙说,2022年3月,创联联合社智能育秧工厂正式投入使用。

除了育秧之外,创联联合社还提供了机插秧等社会化服务,可实现机插、机抛服务面积30000亩。插秧机、旋耕机、无人机、收割机……创联联合社有各类农机装备60台套,能为农户提供育秧、插秧、收割以及粮食干燥、仓储等“一条龙”服务。此外,每台农机上都安装有智能物联设备,统一接入北斗智慧农业管理平台。

走进育秧工厂大门一侧的“信息化指挥中心”,房屋正中间,一块硕大的电子屏上显示了一张北斗地图,农技人员通过电脑上面的北斗卫星地图,就能实时查看每台农机的所在位置、作业时间、面积等信息,有利于在农机跨区作业时进行调度指挥,在农忙季节,能够及时高效地调配区域内农机开展作业。

近年来,创联联合社始终不断积极探索智慧农业新模式,大力推广机械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为更多农户提供好秧苗。“做好、做实、做强农业是我的初心和梦想,我会尽自己所能,在藏粮于地上想办法,在藏粮于技上找出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谭新龙说。

https://www.cnr.cn/hunan/gstjhunan/20250324/t20250324_527110491.shtml

编辑: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