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服务队向市民群众发放食品药品安全宣传资料。记者 巴桑旺姆 摄
山南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向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服务队讲解食品安全检查相关内容。记者 巴桑旺姆 摄
“菜品很新鲜,味道也好。”在山南市新开的农贸市场,李女士一边挑选着蔬菜,一边满意地对摊主说。在这份肯定的背后,是山南市食品安全工作人员不懈的努力与付出。
今年以来,山南市食品安全工作严格践行“四个最严”标准,秉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理念,以预防为主,实施风险管理,进行全程监控,推动社会共治,全力构建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切实提升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能力,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监管——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为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构建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山南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通过高位推进与创新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有力推动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的落实。在领导层面,山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通过调整充实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领导小组,实现了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有效覆盖。
为更好压实属地责任,山南市特别委任3名县级干部作为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的总包保人,促进各级包保干部能够更有效地履行职责。同时,《山南市关于进一步优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该方案不仅详细阐述了全市落实“两个责任”的具体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还为进一步夯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体系提供了明确指导。此外,山南市通过出台相关考核办法,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并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对成绩突出的扎囊等5个县进行表彰,给予共计50万元的资金奖励。
据统计,今年山南市计划举办44期“两个责任”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已确定9437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其中,2563名包保干部加入到此项工作中,并建立起详尽的责任清单及台账记录系统。这些工作确保了包保主体覆盖率、督导完成率以及承诺书上传率均达到了100%的目标。
创新举措——
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山南市持续开展农产品“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实施网格化管理。截至目前,已出具合格证1202张,农产品带证上市量达250.1545 吨。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也得到了强化,实现了全程电子化。山南市市场监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全程电子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许可管理更加规范、透明。同时,加强了对学校食堂及食品经营单位的监管,营造安全消费环境。”
在创卫工作方面,山南市深化相关工作,强化集中用餐单位食堂监管,并开展现场检查与培训。东辉中学食堂负责人边巴说:“通过培训,我们食堂的工作人员对食品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操作也更加规范了。”
严格网络餐饮安全监管,审查入网经营户资质。截至目前,新办食品生产许可证3家,全市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9437户,检查覆盖率达100%。
此外,持续开展“守查保”“铁拳”及“校园整治”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截至目前,查处违法案件63起,罚款总计43.2万元,公布典型案例18件。
此外,山南市制定并实施了《全市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食品安全“红黑榜”管理制度(试行)》《山南市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制度。截至目前,已发布“红黑榜”公示信息24期,组建了677人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队伍,并加强了相关宣传培训工作。
广泛宣传——
营造食品安全氛围
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为了提高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山南市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食品安全氛围。
10月10日,山南市举办了2024年食品安全宣传周及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开场舞《雅砻扎西雪巴》以及以“诚信尚俭,共享食安”为主题的红色扎嘎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与。
“阿姨,您知道如何选购新鲜的蔬菜吗?”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一位市民问道。
“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你给我讲讲吧。”
工作人员耐心地向该市民讲解了选购蔬菜的注意事项,如选择外观完整、色泽鲜艳、无异味的蔬菜,避免购买过于便宜或来源不明的蔬菜等。该市民听后表示,以后会用工作人员讲授的方法选购蔬菜。
“通过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我能够基本辨别自己购买的食品是否安全,心里踏实多了。”市民索朗白玛说。
除了在社区广场举办活动,山南市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在“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期间,山南市共举办了各类主题宣传活动10余场次,包括“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你点我查”“你送我检”以及食品安全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多类场所活动,现场参与咨询人员达2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500份。
通过广泛宣传,山南市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http://www.tibet.cn/cn/news/zx/202410/t20241022_7702931.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企报业网(ZQBY.NET),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企报业网(ZQBY.NET)”。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企报业网(ZQBY.NET)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均为中企报业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企报业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