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鹿城:文化之桥链接八方 乡村魅力尽情绽放

新华网杭州1月22日电 从乡土情怀的深情厚谊到跨越地域的文化交融,再到扬帆出海的文化传播,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文化的力量在不断跨越界限,架起一座座交流的桥梁,推动乡情交融、振兴发展。它引领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遇、相知、相融,共同书写文化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乡情交融

文化走亲架起两地乡亲连心桥

多重乐器合成的《武义十八响》乐章、寓景于歌的《武义好风光》……此前,一场金华武义·温州鹿城文化走亲活动在鹿城藤桥雅漾文化礼堂内热闹启幕,架起两地群众文化连心桥。

金华武义·温州鹿城文化走亲活动演出现场。新华网发 施芸芸 摄

活动以“康养武义·诗画鹿城”为题,没有盛大舞台,没有华丽服装,只有“土味满满”的表演,为藤桥镇的村民呈现了一场富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化大餐,也唱响了美丽乡村新面貌。

“对于村里的老年人而言,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他们看到各地的风土人情。”藤桥镇雅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建东表示。

金华武义·温州鹿城文化走亲活动演出现场。新华网发 施芸芸 摄

“形式多样的表演可以更好地将群众动员起来,鼓励他们积极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创作更多具有乡土味的文艺精品,丰富‘文化走亲’的内容,拓宽‘文化走亲’活动的交流面和受益面。”文化特派员张敏认为。

据了解,2024年以来,鹿城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走亲活动12次,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民间艺术展示等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村民文化体验,促进文化互动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跨越山海

以文携手拓宽乡村发展新空间

日前,由鹿城区发改局、四川省壤塘县乡村振兴局联合撰写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和四川省壤塘县东西部协作案例》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壤塘县是浙川对口支援温州结对帮扶点,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拥有众多灿烂的非遗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地貌复杂多变,当地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

为助力打破这一困局,激活非遗传承“基因”,温州累计投入援建资金4250万元,在壤塘创办了集文化传习、就业帮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浙川文化产业园。

学员在创作唐卡。新华网发 温州市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该产业园以壤塘非遗文化为切入点,设有唐卡、藏香、雕刻、刺绣等多个传习所,旨在培育专业人才、非遗工匠,让更多年轻人就业、创业。产业园邀请各地艺术家、学者和优秀匠人开展艺术类专业授课、“壤塘非遗中国行”系列活动,手把手地向学员传授知识和技能。此外,产业园还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传习飞地基地23个,探索出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如今,一批“放牛娃”丢掉了牛鞭,成长为非遗大师,为一度散落民间、日渐式微的壤塘非遗文化注入了传承与发展的新鲜血液。“非遗传习所订单火爆,我们正加紧制作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产品订单。”浙川文化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浙川文化产业园实现经济效益约2000万元,拉动全县GDP增长1.5%,带动当地3000余名农牧民吃上“文化饭”,人均年增收4000元。

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学员在创作。新华网发 林婷玮 摄

据悉,自2021年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鹿城派往壤塘挂职干部人才44人,接收壤塘干部人才56人,累计实施援建项目29个,涉及资金1.35亿元。鹿城、壤塘跨越山海,以产业、就业“双业”并重,扶志、扶智“双扶”结合,持续谱写着“山海情”篇章。

http://www.banyuetan.org/ywdt/detail/20250123/1000200033137681737595153551051368_1.html

编辑: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