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编 张维麟 画
云南有着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也有滇红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栖居茶山,可静享茶科技带来的疗愈;行走茶林,可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更有边泡温泉边饮茶、共享盛世好年华的松弛体验。
一杯茶,不仅是供游客品茗的商品,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体验。当下,茶旅融合正成为激活茶文化资源,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云南如何用好丰富的茶资源,推动“茶文旅”创新融合发展?
非遗旅行 感受茶文化魅力
2022年,包括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德昂族酸茶在传统茶俗中是一个独特存在,它以当地大叶种为原料,用竹筒密封埋于地下,依据环境不同需2至12个月完成发酵,这种独特的“厌氧发酵”茶有一股恰到好处的“奶酸香”,生津止渴的同时,对肠胃等皆有助益。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至今保存完好,2017年,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近年来,当地围绕“非遗+旅居”发展酸茶文化主题游,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的文旅新业态,让更多游客体味到德昂酸茶的非遗魅力。据德宏州芒市一家生态茶厂负责人介绍,该企业将以标记专属茶饼的方式,让体验者参与到酸茶制作的整个发酵周期,同时联合文旅企业推出“跟着酸茶游德宏”黄金旅游线产品。下一步还将推出酸茶宴,开发酸茶面膜、酸茶胶囊及香薰等产品,推动德昂酸茶的传承发展。
作为云南另一代表性制茶技艺,滇红茶在凤庆成功创制,开创了云南大叶种茶精制红茶的先河。位于凤庆县安石村的滇红活态博物馆,无声诉说着滇红茶从1939年诞生,到创汇支援抗战,再到“1吨滇红换10吨钢”支持新中国建设的历史功勋与当代作为。馆内轰鸣了半个多世纪的揉捻机至今仍在使用,游客置身其中能够体验制茶乐趣,同时制作一饼印有自己头像的手工珍藏茶。
凤庆当地滇红茶的传承者们不断探索实践,依托5万余亩古茶树资源,拼配出多个滇红茶系列新品,一些茶企还积极与知名茶饮品牌建立合作。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凤庆文庙的儿童联名画作红包、“逢考必赢”拓印以及滇红茶汁液制作的方巾、T恤衫和背包,备受游客喜爱。
无论德昂酸茶抑或滇红茶,当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正随着现代创意的加持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对于部分厌倦了肤浅打卡的年轻人来说,“跟着非遗去旅行”更能寻获个性化体验。未来,云南“茶非遗”合理活化利用具有广阔空间。
茶山研学 树立正确生态观
勐宋千年古茶林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相较于知名茶山,勐宋古茶林的低调成就了它的生物多样性,成为茶山研学的硬核支撑。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依托勐宋千年古茶林资源,开发出集古茶树保护、标准化生产、文化传承、茶旅融合于一体的研学产品。据介绍,州内古树茶档案馆藏有逾3万份茶样本,通过比对形成的风味坐标妙趣横生。研学团队还可通过参与DIY调配、压制专属茶饼,实现“原料—工艺—成品”的全链条沉浸式体验。
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山,有着世界保存最好、年代最久、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202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完好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内坐落着多个民族文化古村落,所延展出的制茶技艺、建筑艺术、民风民俗及特色美食等成为茶山研学的理想之地。游客可以在茶山云雾中晨练八段锦;在翁基村观摩布朗族传统干栏式民居,喝一杯浓郁的布朗族烤茶;在夜晚的围茶夜话中,感受民俗文化的别样风情。
在徒步方面,业内人士推荐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只要稍加留意,便能够发现这是一个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构成的立体生态群落。乔木层位于顶端,主要由红椿及高山榕等高大乔木构成;中部是灌木层,分布着大量古茶树,景迈山特有的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螃蟹脚”也分布在这一层;草本层位于最底部,遍布蕨类及各种野生蔬菜和药材,简直就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小世界。通过茶山研学,让青少年在景迈山“人与茶”的和谐共生中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及生态观,对未来成长至关重要。研学之外,茶山之旅本身就是远离都市喧嚣的荡涤之旅,在天然大氧吧感受动植物的呼吸脉动,对锻炼和滋养身心皆有裨益。
旅疗互动 激活旅居新动能
春茶采摘季来临时,位于凤庆县城郊的“3200红茶文化苑”疗休养基地里,千余亩有机茶树新芽初露、绿满山头,身着民族服装的采茶女忙碌在陡坡茶林,采收明前第一波新茶。基地内建有国内唯一一家以红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五星级酒店,每年吸引国内外约3000人次前来旅居疗养。同时,基地与省内外专业院校机构合作,研发出红茶面膜、红茶酸奶、减肥仙女茶等200余种“茶科技”产品,开发出凉拌茶尖、红茶烧肉等营养美食,并设计出多条周边康养旅游线路,形成“以茶促疗、以疗带旅、旅疗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紧邻凤庆县的昌宁县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百年以上的古茶树逾50万株,拥有昌宁红、黄家寨古茶公园等茶主题景区。地处保山、昌宁半小时经济生活圈的柯街镇,近年来依托便捷区位优势和高质素的天然温泉,走出了一条“茶泉联动”助推乡村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引入中煤·昌宁柯街黑温泉项目,柯街镇陆续建起了温泉康养中心、山体露天泡池、徐霞客公园、温泉民俗广场、风情商业街、田园观光区等康养业态,并打造出“立冬温泉开沐节”旅游IP,有效带动了柯街镇的乡村旅游发展。
行走在柯街,入眼是干净街道和丰茂植被,崭新的康养公寓被田园群山环抱。53岁的周彩虹2023年第一次来到柯街就决定要把余生安顿在这里。“柯街镇不大,骑电单车很快绕完一圈,这里不堵车,气候舒适,民风淳朴,不像国内其他地方那么‘卷’。”周彩虹告诉记者,她与老公的一些慢性病,在柯街的两年多时间里,通过温泉及当地中医调理,都有了显著改善。依托昌宁丰富的古树茶资源,夫妻俩计划开辟一片茶园,将柯街黑温泉与昌宁古茶有机融合,打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泉”康养新业态。
从旅居到留下,再到经营民宿,带动更多人旅居。在云南,像周彩虹这样的新居民不胜枚举。他们怀揣着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却都是彩云之南的铁杆“粉丝”,都对“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心向往之。(记者 秦明豫)
【责任编辑:刘东】
http://www.yn.news.cn/20250801/d17465626ebb415c85ae4ff292818803/c.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企报业网(ZQBY.NET),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企报业网(ZQBY.NET)”。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企报业网(ZQBY.NET)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均为中企报业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企报业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