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寅新著《“3•15”与中国》 一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40年的纪实与思考

这是一个全面记述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40年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纪实之篇,这是一部诠释消费者权益保护对居民消费、法治建设、市场管理、企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带来影响和变革的思考之作,这是一篇解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思想文化生发起源和多领域内涵的阐释之章。这部著作就是中国消费者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李学寅编著的《“3•15”与中国——消费者保护思想文化能量解码》。该书2024年12月由中国工商出版社出版发行,新华书店经销,全书13章86节60万字。

这部著作以宽阔的视野,从国内到国际观察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方法,深入具体描述剖析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脉络。

仔细品读,从书中可以读到这样的十个“一”,从这十个“一”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一个新词组:消费者权利。

这一从无到有的词组,是怎样在汉语言文化中出现并为国人普遍接受成为“热词”,从而带动了维权、投诉、调解、退货、理赔、以及合理消费等等一系列新词的诞生和发展,同时唤醒了公平、诚信、尊严等老词组,为中国语言文字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增添了新活力的;

一个新群团:消费者组织

。中国消费者协会是怎样酝酿、研究、协商、筹备、报批、成立的,《中国消费者协会章程(草案)》是怎样草拟论证通过的,我国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是如何重视的,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成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中每年都抓一个全局性问题、一以贯之地积极发挥引导和桥梁作用的;

一个全新意识:消费者权益保护。

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是何时传入又席卷全国、取得“唤醒权利意识,释去万家忧烦,扫荡市场阴霾,震击嗜血蛀虫”成果的,成千上万的维权猛士和志愿者是如何在维权第一线战斗的,“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是如何深入人心、诚信经营是如何成为众多商家营商信条的;

一部特别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法》)是怎样酝酿、调研、起草、论证、研讨、辩论,历经从下到上、从社会团体到权威部门、从省市到国家、从条例到法律的艰难曲折历程,最终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人大立法中第一次全票通过的一部法律的,又是怎样与时俱进反复修订通过、成为中国14亿消费者维权重器的;

一个维权体系:日渐完善的市场行政监管体系。

——从计划经济体制脱胎而出的国家各部门是怎样完全与市场经营主体脱钩断脐,真正坐正市场裁判员位置,担起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的。怎样大抓商品质量,推动质量兴国强国,使中国制造脱胎换骨从而走向世界的,是怎样依法行政,扫除消费市场的污泥浊水的,又是怎样协同共治,畅通消费者投诉、申诉、诉讼等救济渠道,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一张新报纸:《中国消费者报》。

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为宗旨的《中国消费者报》是如何产生,又是怎样挺身而出、勇敢揭露和批评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虚假广告宣传、乱涨价、缺尺少称、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的。如何抓住一个个新闻热点去阐释《消法》的,怎样在记录传播保护消费者的方针政策、思想理论、重大活动事件中发挥及时、全面、集中、权威、独特作用,成为中国消费领域宣传内容最为集中、全面的舆论“主阵地”的,编辑记者又是怎样顶着压力冲锋陷阵发挥关键和枢纽作用的;

一个维权行动:中国质量万里行。

中国质量万里行是怎样向假冒伪劣商品发起冲击,日日有“曝光”、天天抓“质量”,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企业真正体会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又是怎样把打假行动推向大江南北,促成“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取得成果的;

一台全新晚会:中央电视台“3•15”晚会。

这一台晚会是怎样酝酿、运作、开播的,怎样以“曝光欺诈行为,呼唤诚信”为主线、从1991年3月15日开播至今的,每年曝光了哪些损害消费者的行为和产品,对生产、运营、销售、消费领域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又是怎样从媒体行为到国家行为、推动消费者保护事业向前发展、成为极受消费者欢迎的金牌节目的;

一批维权先锋:依法维权斗士。

从购买假画“以身试法”的维权专家,到购假依法索赔的“刁民”,从打一元钱电话官司的维权斗士,到红颜一怒为自尊的消费者,他们是怎样让消费者维权、让《消法》一步一步深入人心的;

一个全新标志:“3•15”。

“3•15”的概念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成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个象征性标志,并进而形成一个文化现象?“3.15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观和意义又是什么?

这本书还汇集了大量维权案例,在编著者笔下,一个个案例的时间、地点、行业、事件、性质、审理过程、判决结果写得非常清楚,堪称是一部生动的普法教材或“消费者维权百科全书”。

李学寅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本具有群体性、工作性、事件性的著作,并使其具有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史料价值,基于以下四条:

一是使命担当。从2006年底开始,李学寅担任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工作17年。作为参与我国消费者保护事业的宣传者、实践者、研究者,他见证了这项与消费者利益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蓬勃发展的峥嵘历程,见证了这项事业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民生福祉,见证了这项事业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沉淀的精神文化硕果。

二是习惯使然。李学寅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是一位“老记者”“老编辑”,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新闻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社论、学术论文等1300多篇,约250万字;撰写和主编《消费手册》《疑难消费纠纷案例解析》《上帝之剑——消费者怎样保护自己》等专著11部共350万字,先后被提名“韬奋新闻奖”,被中国产业报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写作已经成了他的职业习惯。

三是得道多助。李学寅编著这部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多位业内人士的帮助。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首任会长李国光和现任会长何山,中国消费者协会首任秘书长、中国消费者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王江云等专家以至历史事件当事人审读了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可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四是殷切希望。李学寅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现象难以避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与时代发展要求还有差距。他之所以决定撰写这部书,一是希望全社会进一步树立、普及、强化保护消费者的思想理念(普及“3•15”文化),强化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规范消费市场;二是希望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经营者全面落实以《消法》为代表的法律法规,把消费者保护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三是希望全社会把过去40年实践中已经形成并不断创新发展的保护消费者的思想文化变成心灵习性和行为自觉,为新时代中国思想文化实力注入新内容,为中国社会发展增添新篇章。

从模糊中求明晰、从繁杂中求有序、从简单中求深刻,以微观事例表现全局、以生动语言表达严谨观点,努力阐述中国消费者保护事业的“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深入将消费者保护思想文化能量密码解读出来,为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更多遵循,应该是《“3•15”与中国——消费者保护思想文化能量解码》一书编著者所愿也。

https://www.ccn.com.cn/Content/2025/01-21/1515522531.html

编辑: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