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民间秘方”沦为假药护身符

“收到药后,一看没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批准文号等信息,肯定是假的……”甘肃省白银市的一位市民,此前经人介绍通过快递购买了几包名为“追风活血散”的“民间秘方”,怀疑是假药后选择了报警。近日,记者从白银市相关部门了解到,该案件经当地公安和检察机关侦办,挖出一条制售假药的“灰色产业链”。(据5月11日《工人日报》报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条条标榜“祖传秘方”“千年古法”的广告充斥社交媒体,它们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行兜售假药之实。这些所谓的“秘方”既非传统智慧的结晶,也非现代科学的产物,而是精心设计的商业骗局。民间秘方沦为假药的“护身符”,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监管漏洞,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集体迷失。

民间秘方被假药贩子盗用,首先源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符号化异化。在急功近利的商业逻辑下,传统医学中的“秘方”概念,被抽离原有语境,简化为一个空洞的营销符号。云南白药、片仔癀等确有疗效的传统药物,其背后是数代人的实践积累与现代科学验证,而非那些号称“3天治愈糖尿病”“祖传抗癌秘方”的江湖骗术所能比拟。在假药广告中,“秘方”已成为招揽顾客的噱头,其承载的真实医疗价值早已荡然无存。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民间秘方的滥用反映了科学理性与传统经验之间的认知鸿沟。在正规医疗体系未能完全满足民众健康需求的背景下,一些人转向“秘方”寻求心理安慰。江苏某地查获的“风湿克星”假药案中,添加了大量激素和止痛成分,短期见效快却导致患者肾功能严重受损。这种案例揭示了人们对快速治愈的非理性追求,以及基础医疗知识匮乏的现实。当科学理性未能完全取代神秘主义思维时,伪科学便有了可乘之机。

要打破这种困局,必须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网络。法律层面需完善《药品管理法》实施细则,将网络售药平台纳入责任主体,如要求电商对“老中医”、民间秘方持有人等商户,进行执业资质实质审查。文化层面则应开展传统医学现代化教育,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等形式解析真正的中医药理论,区分精华与糟粕。最重要的是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任何标榜“包治百病”“绝对无副作用”的所谓秘方,都违背了基本的医学常识。

祛魅之后更需重构。我们不应全盘否定民间智慧的价值,但必须建立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转化机制,通过临床试验、成分分析等方法验证其有效性。唯有如此,民间秘方才能摆脱被假药贩子盗用的命运,回归其作为人类医疗文明组成部分的本真价值。

健康权是基本人权,而假药则是对这一权利的粗暴践踏。我们在打击假药的同时,也需要反思医疗资源分配、科学普及教育、传统文化保护等问题。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既能珍视传统智慧,又能坚守科学精神,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唯有如此,“民间秘方”才不至于沦为不法分子的摇钱树,而真正成为人类对抗疾病的智慧结晶。

https://www.ccn.com.cn/Content/2025/05-12/1529300413.html

编辑: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