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上午,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2025餐饮业食品安全创新实践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京召开。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副司长潘惠青,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王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营养处二级调研员董静宇,对外经贸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市场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食安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冀玮,中国烹饪协会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单位代表、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党敏,联合利华饮食策划北亚区食品研究发展部总监孙丽娜,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吴颖,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北京烹饪协会会长云程,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王敏,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贾飞跃,中国食品安全报总编辑李涛及近二百位餐饮企业负责人出席会议。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在致辞中指出,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最基本需要,也是餐饮业稳健发展的基石。食品安全工作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主体在内的社会各界多元力量携手参与,共同构建全链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进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社会治理新体系。
杨柳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强调,中国烹饪协会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及标准宣贯、标准建设等工作,引导餐饮业、平台企业诚信自律,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经营,维持餐饮市场良好经营秩序。同时,按照商务部办好“中华美食荟”活动要求,举办各具特色的餐饮促消费活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副司长潘惠青、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王波、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营养处二级调研员董静宇为大会致辞,就连锁餐饮总部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鼓励和支持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引导餐饮业营养健康转型等方面进行发言。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以《“健康中国”与我国餐饮业健康发展》为题发表讲话,用数据说明我国居民油盐糖摄入水平,也为餐饮餐品研发提供新方向。对外经贸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市场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食安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冀玮,围绕《餐饮业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要点聚焦》的话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为餐饮业及上下游产业链落实好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指明了方向。
联合利华饮食策划北亚区食品研究发展部总监孙丽娜在以《聚焦“消费者时刻” 赋能餐饮高质量发展》为题的讲话中,详细介绍了联合利华饮食策划在食品安全管理和营养健康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餐饮企业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赋能餐饮业食品安全及营养健康发展。美团外卖副总经理、浣熊食堂负责人初征做了《透明、赋能、共治 美团外卖食品安全创新实践》的主题分享,介绍了美团浣熊食堂及助力商户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相关措施。中国烹饪协会与饿了么联合发布“食安钉”,并由饿了么副总裁、首席食品安全运营官田西艳介绍了“食安钉”基于明厨亮灶,如何助力餐饮业实现食品安全管理及预警等内容。
为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由中国烹饪协会和平安臻颐年共同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老年人膳食设计与烹饪技术规范》也同期发布。该标准是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首个聚焦老年人膳食设计的团体标准,广泛借鉴相关国际共识,详细规定了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设计与烹饪技术的基本要求、食谱设计、食材选择、烹饪方法、调配要求以及改进与优化。该标准将率先应用于平安臻颐年康养社区及其合作机构,旨在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身体机能的变化,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目标,助力老年人健康生活。
会上,和合谷、达美乐、合肥黄山大厦、海底捞、掌柜的店以及喜茶的负责人围绕“舌尖安全链:共筑餐饮协同新生态”进行对话。他们分别代表快餐、休闲简餐、团餐、火锅、正餐、茶饮等不同业态,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数智化运用、落实主体责任、反食品浪费、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优秀案例分享,对实现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024年,餐饮企业以非凡韧性和拼搏精神,锐意创新、辛勤耕耘,推动市场规模稳步发展,为行业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来自全国的36家企业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良好实践,被收录于“中国烹饪协会2024年度餐饮业食品安全好案例”,在会上同期发布。
最后,与会企业共同发出承诺:尚德守法,夯实自律根基;全链管控,制止餐饮浪费;创新实践,强化内在动力;科技赋能,倡导有序竞争;守护健康,做好体重管理;共享食安,同筑行业未来!
【责任编辑:张欣烁】
http://www.news.cn/food/20250719/7a709a7a498441e097632ca119f1d04a/c.html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企报业网(ZQBY.NET),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企报业网(ZQBY.NET)”。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企报业网(ZQBY.NET)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企报业网”(ZQBY.NET)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报业ZQBY.NET)”的文章和图片作品,均为中企报业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中企报业网站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