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已超900家

人才团队正在测试最新AI大模型成果

国产机器人控制器打破国外垄断、发布我国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研发国内首颗X86架构通用服务器CPU芯片……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成都实现多项技术在全国领先,“AI成长潜力”排名全国第二。

当下,成都人工智能企业正在“AI+”多赛道崭露头角,这也折射出成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80.3亿元。那么,成都人工智能企业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与快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探‘新’AI”第二期带你一探究竟。

瞄准场景落地

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很“热”,引得很多企业蜂拥而上。但如何实现商业化,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破题?找到应用场景、解决用户实际问题是关键。

成都潜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行者AI”)瞄准音乐、美术、智能体、安全等场景推出了多样化AIGC产品。其中,其推出的行者AI音乐教育平台,已在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附属小学、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华兴分校等多所学校落地。“该平台自去年推出后就已迅速实现营收。”行者AI首席运营官陈洪宇透露。

成功变现之前,行者AI也曾走过“弯路”。“我们此前推出过一款面向C端的AI音乐产品,用户可以用它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积累了10余万的用户量,用户很愿意体验,但愿意为此买单的人很少。”

对此,陈洪宇表示:“在提供AI产品或AI能力时一定要考虑产品产生的价值,或有商业价值,或者能为行业实现降本增效。产品创新不能纯做技术,而要与场景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商业化成功才能形成正向驱动的良好循环。”

仔细分析原因后,行者AI迅速做出调整。“我们的优势在于垂直行业大模型,通过大模型实现教育领域的降本增效,解决用户实际问题。”陈洪宇的观点也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同。

踏浪人工智能

技术储备不可或缺

要想在“AI+”前沿赛道上站稳脚跟,技术储备和对前沿技术的敏感也是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

作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的成都晓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晓多科技”),已在智能客服领域深耕十年。一路走来,晓多科技创始人江岭表示:“这十年是摸爬滚打、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晓多科技推出的“晓模型”已成功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对此,江岭表示,ChatGPT引爆网络之前,晓多科技就一直在积累相关技术及数据,“我们在长期服务用户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实际数据训练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晓模型’,不断增加模型参数,又为业务进一步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可以解决业务场景中越来越复杂的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渐进式的提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同样扎根人工智能领域多年的沈复民,对此亦有深刻体会。“目前我们正与蜀道集团洽谈合作,推动新研发的道路智慧化监管系统在四川高速公路上应用。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布局‘AI+’工业,借助大模型产品赋能制造企业‘智改数转’。”沈复民是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CEO,公司2015年成立以来,已有10余项人工智能核心领域成果实现转化。这背后,离不开团队长期以来的“技术储备”。

攻关核心技术

推进人工智能重大成果转化落地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成都市科学技术局近年来多管齐下,不断“加码”——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在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完善方面,成都成功申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2家、建成“智能协同计算技术”等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

在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一方面,争取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个;争取首批省级人工智能科技项目36个,占全省总数62%。另一方面,围绕智能芯片、行业大模型、机器人等方向,支持技术创新研发项目30个,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10个,支持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加速应用迭代升级。

推进人工智能重大成果转化落地。举办“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对接相关高能级创新平台、科研团队、科技成果。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推出“积分贷”,帮助180余家人工智能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积分贷”等“科创贷”超过5亿元。“科创投”系列基金投资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14家、总金额6080万元。

培育人工智能企业创新主体,多措并举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截至目前,成都市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902家、高新技术企业634家。(杨梦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受访者供图)

http://sc.people.com.cn/n2/2024/0910/c345167-40971712.html

编辑:马冲